top of page

退休現實:每月領1萬9月退,真的能安心退休嗎?

ree

作者:賴惠玲

 

上個月,我跟阿美姐在咖啡廳見面。她剛滿 65 歲,帶著笑容對我說:「我這輩子辛苦工作,現在終於可以領勞保年金了,總算能安心退休了!」可是等她真的拿到數字,笑容卻瞬間凝結,每月只有一萬九千多元。


她苦笑著算給我聽:「一個便當要 100 元,一天三餐至少 200 元,一個月光是吃就要 6000 元,加上水電瓦斯、管理費,基本開銷就超過 2 萬。更別提看病、交通、孫子偶爾要零用錢。靠這筆退休金生活?根本不可能。」


阿美姐的故事,不是特例,而是絕大多數台灣人未來會遇到的真相。


台灣 2025 年正式邁入「超高齡社會」,退休人口快速增加,但退休制度能提供的保障卻遠遠不足。再加上少子化,未來想靠子女提供經濟支援的可能性越來越低。很多人以為「退休就是等政府發錢、靠子女養」,其實只會讓自己掉進陷阱。


真相是:老後經濟,主要還是要靠自己規劃。

 

 

台灣進入「超高齡社會」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定義:

  • 65 歲以上人口佔比達 7% → 高齡化社會

  • 14% → 高齡社會

  • 20% → 超高齡社會


根據國發會統計,台灣在113年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 19.18%(約 448 萬人),等於每 4~5 個人就有一位是老人,只差一步就跨進超高齡社會。在國發會的資料顯示,預估 2045 年,65 歲以上人口會佔到 35%,也就是三個人裡就有一位老人。


這意味著未來每一個年輕人要扛起更多長輩的生活、醫療與照護壓力。
ree

退休制度,根本撐不起老年生活

許多人以為「退休靠政府、靠勞保」就能安穩過日子,但數字揭露的現實卻很殘酷。根據主計總處113年家庭收支調查,高齡65歲以上家庭的月平均消費支出高達52,141元,即使以中位數計算,也仍有27,432元


再看政府的退休制度:

  • 勞保老年年金:截至2024年底,已有超過187萬人領取,平均月領僅19,344元,而且有53.69% 的人領不到2萬元

  • 勞退新制:平均月領僅6,332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113年請領勞退的19.2萬件中,選擇「一次領」的人就有11.5萬件,而「月退」僅2.4萬件,顯示大多數人並不是真的依靠它長期支撐退休生活。

  • 勞保 + 勞退加總:即便兩者合計,平均月領也只有約2.5萬元,與實際生活需求相比,明顯不足。

  • 國民年金(國保):雖能提供一些基本保障,但金額偏低,難以真正支撐生活。

  • 換句話說,若只靠勞保與勞退,退休金往往連生活所需的一半都不到。許多長輩即使選擇一次領,看似拿到一大筆錢,但若沒有妥善規劃,很快就會花光,反而造成退休後資金斷裂的風險。


這些數據提醒我們:光靠政府制度,無法支撐完整的老後生活。真正能保障安穩退休的,還是需要自己提早做資產管理與規劃。


老年金來源,還是要靠你自己

依據衛生福利部報告,台灣老人主要收入來源比例如下:

  • 65.03% 來自「自己」—退休金、撫卹金或商業保險、儲蓄、工作收入

  • 27.75% 來自家人(配偶或同居人)、晚輩奉養

  • 6.73%  來自政府補助

  • 0.49%  來自社會或親友救助

ree

為退休要靠自己?趨勢很明顯

子女贍養比例持續下降:少子化與家庭規模縮小,年輕人自身壓力已很大,無法完全依賴子女。

  • 社會保險保障有限:現行制度只提供基本保障,難以支撐完整生活。

  • 自己養自己,成為主流:儲蓄、投資、持續工作,是多數人必須仰賴的方式。


數據也提醒我們:超過一半的長者「可支配所得低於實際消費支出」,退休後仍可能面臨「入不敷出」。


因此,提前規劃財務、減少老年依賴與子女負擔,就是「靠自己」的核心概念。方式包括:規律儲蓄、定期定額投資、延後退休或兼職、健康管理降低醫療費用,以及提前規劃理財與資產配置。



退休後面臨的3大壓力

1.醫療費用

健保雖完善,但新藥、標靶藥、自費手術動輒數十萬元。高齡化也意味著慢性病、癌症與心臟病需求增加。


2.長照費用

  • 外籍看護:月薪約 2.5–3.5 萬元

  • 本國籍看護:月薪約 5–7 萬元

  • 機構照護(養護中心、護理之家):平均 3–6 萬元/月,長期臥床花費可能遠超家庭負擔


3.壽命延長

113年台灣平均壽命已突破 80.77 歲,還有許多人距離退休還有 20–30 年。那麼餘命勢必活得久,代表資產也必須準備更長時間。



該怎麼準備退休生活?3步驟指南

1.評估需求找缺口

  • 以老人家庭消費支出 4–5.2 萬/月 作為基準。

  • 減去可預期的制度收入(勞保+勞退)。

  • 找出缺口,才知道要額外準備多少。


2.保險補足風險

  • 醫療險、癌症險、長照險 → 避免重大疾病或失能拖垮家庭。

  • 壽險 → 確保經濟支柱不在時,家人還能安穩生活。

  • 緊急預備金 → 預防突發支出。


3.投資與資產配置

  • 提早儲蓄與投資,分散風險(股票、基金、不動產、債券)。

  • 注意通膨,讓資產保值。

  • 健康也是投資:維持身體健康,定期健康檢查,減少醫療與長照支出。

ree


老後的尊嚴,靠現在的選擇

退休不是結束,而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。但這一段能否過得安心、有尊嚴,不取決於政府或子女,而在於我們自己。


如果只依賴制度,很多人會像阿美姐一樣,發現帳上的數字遠遠不夠。但如果我們提早規劃、合理配置資產、用保險補足風險,就能在老後有更多選擇,而不是每天為錢焦慮。


越早開始準備,越能在退休時說:「我的生活,我自己掌握。」

---


【作者】賴惠玲

│證書:CFP®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、RFC 國際認証財務顧問師、 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、信託証照

經歷:南山人壽、威瑞財富管理員工福儲信託團隊

專長:企業員工福儲規劃、理財退休規劃、保單健診分析、投資理財規劃

LINE聯繫:賴惠玲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