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存得越多,台灣人面對退休反而越焦慮?!
- 理財好聲音
- 3天前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
作者:莊仁和Jason
存錢很努力,但對退休沒把握?
2025 年,台灣人壽與政大商學院在發表的「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」調查,退休信心指數僅有 55 分,已經連續兩年下跌,更是六年內第四度不及格。退休充裕指數也下探到 59 分,首度失守六字頭,寫下新低紀錄。
數字傳達的訊息十分清楚——大部分人並不覺得自己準備好退休了。
但矛盾的是,根據主計處的統計,近十年台灣的家庭儲蓄率都維持在 20% 以上,甚至接近 30%。換句話說,多數人並非沒有努力存錢,而是即使努力多年,依舊缺乏對未來生活的把握。這種「有辦法存錢,卻不安心」的現象,揭示了退休準備問題的困難點並不單純。
這不僅是一份統計報告的數據落差,而是許多家庭的真實心情。努力工作、規律存錢,卻在談到退休時依然感到焦慮。問題似乎不在於「沒有存到錢」,而在於「這些錢能不能守得住未來」。
不是存錢問題,而是「投資信任」不足
大家都明白退休金不能只靠銀行定存,因為通貨膨脹會逐步稀釋購買力。以台股來看,整體市值約 85 兆元,全台開戶數約 1,300 萬戶,平均每戶帳上大約 600 萬。乍看之下,這個數字似乎不低,但實際上卻隱藏著落差。
若按照 80/20 法則推估,大部分的資金集中在少數大戶手中,剩下 80% 的人平均每戶可動用的資金可能不到 200 萬。這樣的金額,若要支撐 20 至 30 年的退休生活,明顯還是不夠。
這也是為什麼,許多人雖然知道存錢的重要性,卻對退休生活缺乏安全感。問題不在於沒有存到錢,而是沒有把存下來的錢做有效率的投資。
換句話說,不是不懂投資,而是對投資「缺乏信任」,不敢把「大部分資產」長期投入市場。
Jason投身理財顧問多年,長期以來從客戶的資產組成中也觀察到了這點。許多家庭寧可把積蓄放在銀行裡,理由很單純:不會跌、不會虧,至少帳面金額看起來穩定。至於這些錢到底能不能讓自己安穩退休?這個問題往往被推遲、被忽略,直到焦慮在某個階段忽然爆發。
3個台灣人不敢放心投資的心結
要理解為什麼許多人明知道投資能抵抗通膨、創造長期報酬,卻依舊選擇把錢放在銀行裡,必須從心理、環境與制度三個層面來看。
1.心理層面
首先是心理層面。錢放在銀行雖然利息低,但至少數字不會忽然下降,能帶來一種穩定的安全感。即便明白長期下來購買力會被侵蝕,許多人依舊寧可選擇「眼前無波動」而非「未來有成長」。
當工作與家庭壓力交疊時,理財往往成為次要待辦事項,久而久之投資的重要性就被忽略了。
2.環境層面
再來是環境層面。台灣人熱衷於討論「要不要買 0050 還是 0056」、「要不要開美股券商」這類投資話題,但很少認真討論「退休金該怎麼量化」、「儲蓄率多少才夠」、「股債該如何配置」等真正影響長期財務健康的議題。理財話題被視為敏感,即使在伴侶或家庭間也往往避而不談,更別說尋求專業理財顧問的協助。
缺乏公開討論的氛圍,導致財務目標模糊,也降低了將大部分資產投入市場的意願。
3.制度層面
最後是制度層面。台灣的勞退新制提撥率預設僅 6%,多數人並未選擇自提,更不用說提高比例。相較之下,美國 401K 退休金制度,平均自行提撥率超過 10%,差別就在於「預設加入」機制,加上稅務減免誘因,使勞工更容易也更願意進行投資。
台灣則缺乏這樣的制度設計,讓長期投資的環境顯得相對薄弱。
從這三個角度來看,「不敢放心投資」並不是單純的個人選擇,而是由心理偏好、社會氛圍與制度設計共同交織出的結果。

敢長期投資的關鍵:你準備好了嗎?
若要打破「存得到卻不敢投資」的現況,解方同樣需要從心理、環境與制度三個面向著手。
1.心理解法:提升財務素養
在心理層面,最重要的是提升財務素養。理解通膨的真實影響、長期投資合理的報酬率區間,以及退休目標如何具體量化,能幫助自己建立更穩定的心態。當未來的需求被數字化,資產的增長被看見,就能逐步培養出對長期投資的信任感,也更能承受市場短期波動的考驗。
2.環境解法:跟金錢固定約會
在環境層面,可以嘗試建立「金錢約會」的習慣。與伴侶、家人每月固定花 30 分鐘,檢視財務狀況、規劃未來 3 至 6 個月的大額支出,並對齊彼此對於買房或退休等長期目標的共識。當金錢被納入日常對話,就能減少避而不談帶來的不安,也能在需要時更自然地尋求專業理財顧問的協助。持續的溝通氛圍,會讓投資不再只是「孤單的決定」。
3.制度解法:善用既有機制投資
在制度層面,雖然台灣對長期投資的鼓勵仍有限,但仍可善用既有機制。例如所得稅率級距在 20% 以上的族群,可以透過試算,考慮提高勞退自提比例,以合法節稅來增加投資效率。至於其他制度能夠幫上忙的地方不多,只能依靠自己設定定期定額投資,同時養成習慣在拿到年終或大筆收入後,盤點資產並且單筆加碼,避免保留過多存款。
從這三個面向著手,不僅能讓錢不再只是靜靜地停留在存款帳戶,而是轉化為能夠守護退休生活的工具。
存款是靜態保存、投資是持續運作
退休準備的核心,不只是存款帳戶的餘額,而是資產能否持續為生活提供支持。單靠存錢,面對通膨與長壽風險,幾乎註定會逐步失去購買力。真正能守護退休生活的力量,在於讓資產從「靜態保存」轉化為「持續運作」。
這也意味著,必須逐步建立起對投資的信任。心理上能承受短期波動,環境中有穩定的支持與對話,制度面找到合適的工具與誘因,投資才有可能成為長久的後盾。這並不是追逐奇蹟式的高報酬,而是透過合理配置,打造一個能抵抗風險、穩定支應日常開銷的資產組合。
答案其實很清楚:退休的安心並不來自「存了多少錢」,而是「錢能否在未來持續發揮作用」。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死守在存摺上的靜態數字,而是能夠在市場裡經過時間檢驗後,仍然支撐生活的力量。
銀行存款像溫水,投資市場像急流,唯有學會划槳,才能順流而下。
---
【作者】莊仁和Jason
│證書: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、人身/財產保險經紀人
│專長:財務規劃(185件)、稅務規劃(5件)
│得獎經歷:2022 FPAT理財規劃書競賽 傑出創意獎
│Email聯繫:莊仁和
〔理財顧問專屬社群〕
│專為理財顧問成立的LINE社群。
│投資、理財、執業、顧問行銷等資訊分享。歡迎加入,跟我們一起討論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