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爸媽說「我以後走了……」你會怎麼回答?該怎麼回答?

ree

作者:Grace

 

有一天,媽媽突然對我說:「我以後走了,郵局戶頭的錢就給你弟,因為他這些年每個月都有固定給我錢,但你不要生氣喔。」
我一愣,當下竟然完全不知道怎麼接話,只能靜靜地聽。

朋友L分享了他與母親的對話後,也問我:「Grace,我該怎麼回答我媽?」他不是在意錢,而是措手不及地聽到「身後事」,這讓他心裡一陣混亂:媽媽怎麼了?生病了嗎?怎麼突然談這個?

 

很多人第一時間的困惑,不是財產怎麼分配,而是:「我準備好了嗎?」—準備好面對死亡、離別、交代、角色轉變的那種無力與未知。

 


父母突然開口,其實是在「交棒」

大多數子女擔心父母的財務狀況不明、未來可能要支付遺產稅,卻始終沒辦法開口詢問。因為我們都卡在一個角色障礙—這些資產是父母的,好像不該由「子女」去談父母的財產與身後事。


但當父母反而主動開口時,子女若沒有準備過,常常會慌、會拒絕、會用一句「別說這種不吉利的話」來打斷。這是一種自我保護。也是一種內心的恐懼。

 

其實,父母開口說這件事,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最近「有所觸動」—可能是朋友離世了、也許是身體有感,也可能只是他們忽然覺得好像該交代一些什麼。說出這句話,雖然有些悲傷,但更是一種信任的延續。

 


為什麼他選擇跟你說?

誰是父母想交代的那個人?

許多父母並不會把安排告訴所有的孩子,而是只對「某個孩子」說。這背後的原因常常不是「偏心」,而是「信任」。或許你是他最能放心的人,或是他覺得有能力處理事情的人,也或許是過去你有過幾次冷靜聽他講完話、不輕易打斷他說話的紀錄。

 

當父母願意把敏感的安排交代給你,其實是在遞出一份「我知道你會懂」的責任感。先不要立刻反駁或批評,靜一下問問自己:「爸媽為什麼現在說這句話?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?」

ree

 

不是談分配,而是想安心

很多父母會這樣說:「我只是想先安排好,將來你們才不會為了這些事情而吵架。」


這種安排,背後不是對財產的執著,而是對於家庭和諧的底層擔憂。他們不希望走了之後,小孩因為金錢、誤解而彼此疏遠。對他們來說,最安心的不是完全照他們說的做,而是「你們明白我為什麼這樣安排」」。這是他們的期待,也是他們心裡沒說出口的愛。

 


子女可以怎麼回應?3步驟幫我們好好談

當父母突然提起財產安排,不知道怎麼回應的你,可以用「反映、澄清、回應」這三步驟來應對:

1. 反映父母的情緒

先聽,不要急著給意見。回應時,可以這樣說:「我理解,您是覺得弟弟這些年一直都有給您錢,所以想把這筆錢還給他運用,這是出於感謝,也很有道理。」

這麼說,是先把「情緒」安定下來,而不是立刻跳進「合理不合理」。

 

2. 澄清父母的用意

接著,可以進一步確認他的想法:「媽媽,您是希望事情清楚地交代,讓我們之後不會產生誤會,是這樣嗎?」

這樣問,是一種尊重,也是幫助自己了解父母真正想法的「重點」。

 

3. 提出共談的提議

最後,不要讓這次對話只成為一次單向交代,子女可以試著邀請更多的參與:「我知道這件事對您很重要,我們找個時間,全家一起來討論清楚,照您的意思來,也讓每個人都有共識,這樣會不會更安心呢?」

 

 

我們能做的不只是聽,還能幫父母具體的安排

父母願意開口,除了是信任也是給我們參與的機會。我們可以從這些實際面著手協助,幫助他們把心願化為實際的行動:

  • 協助列出資產清單(動產、不動產、存款、保單)。

  • 協助找律師或銀行,訂立遺囑或信託。

  • 討論醫療意願(是否急救、預立醫療、意定監護)。

  • 協助他們寫下「愛的家書」,讓他們想說的話可以留存、也可以傳遞。


這些事情,雖然瑣碎也複雜,但也協助父母共同完成。除了可以落實他們的想法外,也可以在陪伴的過程中更了解父母與他們的想法。

 

 

如果父母還沒說,子女也可以先開口

「真的發生什麼事」才來談,那時可能也已經來不及了。子女們可以用「分享自己的想法」來開啟這個話題的討論。例如 : 「爸媽,我最近參加了一個課程,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老後安排,像是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做決定時,我會希望誰來幫我……我也很好奇,你們怎麼想呢?」。由自己談起,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,也自然的讓父母參與話題、展該對話。

 


Grace的小提醒

很多子女聽到父母突然的「告白」,心裡通常會出現3個抗拒:

  1. 還沒準備好面對死亡的問題。

  2. 害怕處理財產會讓關係複雜。

  3. 認為這些事情還很遙遠。

 

但真實的情況是「父母會老、也會走」,若父母願意談財產與醫療的安排,早談是比晚談好。身為大齡子女的我們,開始「學習處理、學習面對」已是我們不能拖延的課題。我們無法決定風險,但提早準備,不只是幫父母,更是幫我們自己。

 

我們無法決定告別的時間,但我們能決定好好說再見的方式。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,但我們能更清晰彼此的情感與更珍惜相處的現在。

 

 

本文為理財好聲音的寫作陪伴計畫Grace的財務筆記合作優化產出。


---


【作者】Grace

│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

│Money錢雜誌、smart智富月刊、理財周刊專欄作者

│第七屆財富管理競賽優等、第八屆財富管理競賽第二名、FPAT 2021理財規劃書競賽個人組優勝、FPAT 2022理財規劃書競賽評審團。

Grace財務筆記粉絲團


│專為理財顧問成立的LINE社群。

│投資、理財、執業、顧問行銷等資訊分享。歡迎加入,跟我們一起討論~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