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率那麼低,有500萬要先還房貸?還是先投資的關鍵選擇題!
- 理財好聲音
- 6月16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作者:林毓琇CFP
「我手上有一些存款,是該還房貸?還是先投資比較好?」
「高股息ETF都有7~9%的配息,那是不是先投資高股息ETF?」
這其實不是單純的選擇題,而需要從:風險承受、資金彈性、財務目標這三個方面思考。
有500萬要先還房貸?還是先投資?
先來算一下,假設你有一間房子,目前房屋貸款500萬元,20年的本息攤還,這時也存到了500萬,是把錢拿去還貸款好,還是投資好?

我們可以來算一下,投資獲利至少要賺到多少錢,才會比還房貸更好?換句話說,你的投資報酬率要超過房貸利率,你才會賺錢!
舉例來說:
如果房貸利率為1%,每月還房貸要付22,995元;投資至少年化5.6%報酬,平均每月能拿到23,333元,投資就比房貸還要划算。
如果房貸利率是2.5%,每月還房貸要付26,495元,那投資就需要至少6.4%的報酬,平均每月拿到26,667元,才可以超過房貸。
如果房貸利率是5.0%,每月還房貸要付32,998元,投資就至少需要8.0%的報酬率,平均每月拿到33,333元,才會划算。
500萬要不要先還房貸,怎麼選?
只要上面的表核對一下,若對自己的投資標的很有信心,且有把握,也超過房貸利息,當然投資會比較有利。
反觀,若利率高,或市場一有風吹草動,心理壓力就大,那錢拿去還房貸比較實在。
把錢拿去投資,3個該認真想的問題
1. 還房貸,是減少壓力還是犧牲彈性?
如果你手上只有一筆資金,全部拿去還房貸,看似「無債一身輕」,但若發生臨時突發狀況,反而沒有緊急應變金可以救急。
到底緊急應變金要準備多少?單身無子女者建議準備3-6個月的基本生活費,一般家庭會建議準備半年至1年的基本生活費。
留下足夠的應變現金,多餘的基金就可以靈活運用。
2. 高股息套利,是財務聰明還是低估風險?
高股息指數型基金(ETF)看起來很穩,配息也非常穩定,以現在來看,房貸利率約2.5%,但高股息ETF約有8%,這樣就有了套利空間。
但也要注意下列風險:
風險一、只要配息利率 > 房貸利率,就是套利機會,是嗎?
這其實是一種的錯覺,你有考慮過「除息之後的股價會回檔」、「獲利不好時配息可能縮水」嗎?
風險二、長期投資,股市總是長期向上?
的確,從長期來看股市是上漲的,但過程中可能經歷數次修正與危機。當市場短期下跌,還有房貸要繳,投資本金虧損,財務壓力恐怕比想像中大。
3. 自我風險壓力測試
想要知道自己是否適合用房貸投資,請先問自己3個問題:
若利率升至3.5%或更高,月付金還負擔得起嗎?
若投資報酬下跌20%以上,生活或心理會因此受影響嗎?
若配息減少甚至停發,還有其他資金來源應急嗎?
如果以上3題中,有2題的回答,讓你感到不安,那麼槓桿操作恐怕並不適合你。

不一次還房貸的4個優勢
以上這些問題都評估過了,來談談保留房貸、先不一次還房貸,會有哪些優勢?
1. 財務槓桿的運用
當我們用貸款投資時,就是在運用槓桿來放大「自己的報酬」。舉例來說,若你自有資金100萬元,原本每年報酬7%,就是7萬元。但若再借出100萬元,用來投資,報酬就變成14萬元。但別忘了,你要付貸款利息,如果利息為2萬,最後實際報酬是12萬元。
如果投資對的方向,低點投入,報酬更為可觀,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很划算?
2. 創造資產的流動性
除了傳統型的房貸,有些銀行也提供「理財型房貸」可以隨時活化房地產,讓你在需要時可以提領資金使用。這會讓你的資金靈活性大增,也更容易應對突發的財務狀況。
3. 稅務上的好處
房貸利息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列入所得稅扣除額,對高所得者更是稅務工具之一。
此外,房貸也常被拿來做資產傳承的規劃,合理安排貸款與現金流,有時比急著「清空債務」更好。
4. 信用分數的影響
定期繳納房貸不僅能建立良好的信用,還能在未來貸款中取得更好的條件。適當的債務,反而能提升財務健康度。

最後,建議手邊的資金規劃
1.留足緊急預備金
至少3~6個月以上生活費
2.檢視現金流
房貸月付金佔家庭收入比不應超過40%,若超過,表示現金流壓力偏高,宜先減債。
3.了解財務屬性
你是「保守型」還是「積極型」?
保守型:建議先還房貸,心理壓力較小,資金更穩定。
積極型:可依規劃投資,並隨時注意波動。
穩健型:採用「部分還貸、部分投資」的策略,兼顧安心與增值
財務自由前提:做對選擇!
想要財務自由,不是追求最大報酬,而是做對選擇!
提前還房貸能減壓,高股息能增加收入,但最終真正讓你財務安心的,不是數字報酬,而是清楚自己在做什麼、承擔什麼。
本文為理財好聲音的寫作陪伴計畫與林毓琇CFP合作優化產出。
---
【作者】林毓琇CFP
│證書: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、理財規劃人員證照、期貨業務員證照、衍生性金融商品證照、人身保險證照、產險證照、信託證照
│專長:投資理財、退休規劃、財富傳承
│經歷:銀行從業20年
│Email聯繫:林毓琇
〔理財顧問專屬社群〕
│專為理財顧問成立的LINE社群。
│投資、理財、執業、顧問行銷等資訊分享。歡迎加入,跟我們一起討論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