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照顧子女和父母的40+歲中年世代,現在開始準備退休金,還來得及嗎?
- 理財好聲音
- 3月23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5月25日

作者:賴惠玲
「好想退休!」
「好想財務自由!」
這應該是許多上班族的心聲。能夠提早達成財務自由,享受理想生活,確實是許多人的夢想。然而,究竟需要多少存款才能安心退休?何時開始準備?該如何累積足夠資金?
以 45 歲的中階主管小楊為例,他與 40 歲的妻子育有一雙兒女,並與父母同住。儘管夫妻收入穩定,每月除了支付子女教育費、生活費,雖無需奉養父母。但令人擔憂的是,小楊的父母沒有任何保險,一旦發生突發狀況,醫療費用將對家庭財務帶來沉重壓力。
近期,公司內部裁員,小楊發現自己的主管在裁員名單之中,這讓他開始擔憂:如果自己也面臨相同命運,該如何應對?
45歲的小楊,已逐步邁入職場「高齡化」階段,市場競爭加劇、職場不確定性增加,使他深刻意識到退休準備刻不容緩。
這樣的情境,或許正是許多 40+族群正在面臨的現實。他們不僅要為子女的未來鋪路,也要照顧父母,同時還需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未雨綢繆。中年世代在雙重財務壓力下,該如何準備退休金?有哪些風險需要留意?
先說結論,「現在」絕對是開始準備退休金的最好時間!
退休要考量的3個風險
退休規劃的首要目標是確保擁有足夠資金維持理想生活,但有幾項風險若未妥善應對,則可能會侵蝕退休金,影響生活品質。
1. 財務風險
通貨膨脹:物價上漲導致購買力下降,退休金可能無法應付未來開支。
投資風險:市場波動影響投資收益,可能導致退休金縮水。
長壽風險:活得比 預期長,但退休金提前用完,造成資金短缺。
2. 健康風險
重大疾病:慢性病或突發疾病的高額醫療費用,影響生活品質。
失能與長期照護:失去自理能力,需要長照機構或看護,費用不容小覷
👉 應對策略: 可在年輕時規劃醫療保險與長照保險,將風險轉嫁,減少老年未來財務壓力。
3. 政策與社會變動風險
政府福利變動:如勞保年金、醫療補助等政策可能調整,影響退休金收入。
稅制與遺產規劃:退休後的稅務負擔與資產傳承需提前規劃,以免影響財務狀況。

退休規劃的核心:如何計算退休金?
退休金需要準備多少,不能憑感覺或想像,透過系統化計算,可以讓規劃更安心,因此精準的計算與規劃格外重要。
退休規劃三大重點
退休金總需求:評估退休後每月支出、未來預期壽命,以及醫療、旅遊等額外需求。
已備退休金:包括社會保險(國民年金、勞保、公保等)、職業退休金(勞退、退撫基金)及個人儲蓄或投資。如下圖
退休金缺口:退休金總需求-已備退休金=退休金缺口,利用剩餘的準備時間與複利效應提升資產價值,並規劃穩健的資產配置與提領計畫,確保退休後的財務安全。

現在,就是開始準備退休最好的時機
計算出退金的缺口後,最重要的是開始執行計劃,那退休金缺口如何補足?
以下表,不同的投資工具與開始規劃的時間,將有明顯的差異。以下為每月固定投入 1萬元,年報酬率1.7%、4%、 6%、8% 的累積資產對比:

👉 上圖顯示越早起步,透過複利滾雪球效應,財富增值越顯著,提前準備能減輕財務壓力。
打造穩定的退休現金流
所準備的退休金,仍需妥善資產配置,透過穩當的配置讓資產產生現金流來支應未來的退休生活,而非一昧的提領退休金,沒有做好妥善的配置,可能會讓退休金因很多突發狀況而加速提領完,例如家裡的家電家具年久需更換,或是沒有規劃好風險保障,因為醫療或長照而加速退休金的提領,更也許是親人間的經濟資助,例如協助子女買房、買車、嫁娶…等,退休金的提領就會像水龍頭一樣,嘩啦啦的快速提領完…
4% 法則建立「退休小金庫」
每年從投資帳戶提領 4% 作為生活費,並確保資產配置穩定成長。
退休本金長期投資ETF指數型基金或穩定配息的債券、基金,年均報酬率超過 4%或配息大約4%。
只要投資組合長期平均報酬成長超過4%,就算每年持續提領,以長期的角度也是相對穩定安全。
⚠ 需注意
避免一次性大額提領,避免本金減損影響未來收益。
考量通膨與市場風險,適時調整資產配置。
結論:現在就是最好的準備時機
現在我們知道應備金額減去已備資金,即為退休金缺口。由於每個人的退休需求與現有資產狀況不同,計算出的缺口也會有所差異。透過數據化分析,或是詢求專業財務顧問的建議,提早運用時間與複利效應,逐步填補缺口。
退休規劃並非一蹴可及,而是需要長期準備與持續調整的過程。透過早期規劃、穩健投資與有效的資產配置,才能確保退休後擁有穩定的財務基礎,實現理想的生活品質。
愈早準備愈輕鬆,因應市場上的風險也能從容應對,提前規劃人生下半場會更有餘裕,現在開始就是最好的時機。
本文為理財好聲音寫作陪伴計畫與賴惠玲合作優化產出。
---
【作者】賴惠玲
│證書:CFP®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、RFC 國際認証財務顧問師、 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、信託証照
│經歷:壽險公司從業22年
│專長:企業員工福儲規劃、理財退休規劃、保單健診分析、投資理財規劃
│LINE聯繫:賴惠玲
〔理財顧問專屬社群〕
│專為理財顧問成立的LINE社群。
│投資、理財、執業、顧問行銷等資訊分享。歡迎加入,跟我們一起討論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