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月該拿多少錢投資:月薪7萬投資3萬、15萬卻只投2萬
- 理財好聲音
- 10月6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作者:林毓琇CFP
月薪7萬投3萬的小林
一次聚會上,遇見兩位的朋友。
小林今年 35歲,每個月薪水7萬元,他很認真規劃未來,每月固定存3萬元投入ETF及股票。他說:「我錢不多,現在是我資產累積的加速期,不努力增加投資本金,未來就沒機會享受複利。」
15萬卻只投2萬的小張
小張 50 歲,每個月薪水有15萬,也已經累積了2,000萬資產。
但他說:「我現在每月固定投資不到2萬,因為我的資產本身就能產生現金流,我在意的是資金的保值跟投資的風險變化。」
旁人聽了或許覺得奇怪:為什麼資產比較少的人反而投得比較多?又同樣在投資,35歲跟50歲為什麼金額差這麼多?
答案很簡單,投資金額不單只和收入有關,也跟資產規模相關。在不同的年紀及資產階段,投資比例就應該有所調整。
那到底每個月該拿多少錢出來投資?以下提供3個方法。
方法1:依照現金流
這是最簡單的方式,每個人都可以做的。
先檢查自己的荷包:依照自己的收入-每個月的花費(伙食費,房租或房貸,交通費,教育費…)算完之後,看還剩下多少錢可以動用。
新手時期強迫先存10%投資,相對無壓力
如果壓力不大,可以提高20%~30%,這樣子的累積速度會加快。
像一般人,扣除生活花費60%及20%生活緊急備用金,剩下的金額就能拿來投資。
我們來算算看,若每個月投資不同的金額,結果會是如何?

這裡的重點在於能不能「長期持續」,只要願意拿出資金來投資,5-10年都有可觀報酬。付出愈多,收穫就愈多。
建議先讓自己累積到300萬,試想先有了300萬,年化6%報酬率,等於幫自己多增加每月1.5萬收入,這時候就會很有感了。
方法2:依資產規模的投資比例
如果已經有了大筆的資金,像是年終獎金,賣房的資金,那麼月投資金額就不該單純跟「收入」綁死,可以依「資產規模」比例來投資,隨著年齡與資產累積,投資的金額也會改變。
可運用:100-年齡法=投資比率。
舉例來說,一位30歲,資產有200萬的人,如果想加速累積,是可以逐漸把70%的錢(100-30=70),也就是140萬投入成長型的投資。對年輕人來說,時間是最大的本錢,可以接受高一點的波動來換取高額的報酬。
但到了50歲,若已經累積到1,000萬資產,投資比例就建議降到50%左右(100-50=50),500萬可做成長型投資配置,其餘500萬以穩健或保守的方式持有。這階段的人生,需要在意「風險及本金保值」,能承受市場劇烈震盪的能力也有限,以免影響之後的退休規劃。
100減去年齡投資法,雖然是很簡單的公式,還要配合個人的風險承受去調整,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。
這個公式的精髓在於:年輕時可多靠積極投資加速;年長時靠總量的複利與穩健布局。
方法3:依照目標規劃
除了現金流與資產比例之外,投資金額還可以依個人「目標」來倒推算。簡單來說,就是先問自己: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?需要何時達成?
舉例,如果希望 10 年後能存到 300 萬,當做小孩教育基金,假設年報酬率 5%,那每個月大概需要投資2萬元左右。這樣的規劃能清楚知道每個月要「存多少、投多少」,而不是盲目或靠心情,隨便投資一個模糊數字。
同樣地,如果打算20年後退休,需要2,000萬生活費,也能透過理財計算機來估算,每月大概要投入多少本金,報酬率要多少,並且持續檢視是否達標。
這種方法最大的優點:可以計算出存錢的細節。會有動力堅持下去,來完成自己的夢想;缺點則是計算時,需要假設:報酬率、時間、通膨率,難免有落差。
因此,一定要定期檢視與調整,以避免目標與現實差距越來越大。
這就是以目標為核心,投資金額才能更精準、更貼近自己的人生規劃。
實務建議:混合3種方法
說到底,哪一種方法最好?答案其實很簡單:三合一最穩。
先用「現金流」:來檢查自己能投多少,不要成為月光族。
再用「資產比例」來調整,100-年齡法=可投資資產比率:確保投資風險符合不同人生階段,不至於過度衝刺或過度保守。
用「目標規劃」確認,這樣的投資金額能不能達到目標,不管是教育基金、買房夢想、還是安心退休。

投資也要講比例:三合一才對味
這三個方法,就像沖一杯拿鐵咖啡:需要有咖啡、有牛奶、有熱水,味道才會剛剛好。光靠一種,可能太苦、太淡,怎麼喝都不對味。
投資也是如此,單靠現金流,可能方向模糊;
只看資產比例,可能忽略每月個人收支的重要;光依目標,又可能太理想化。
三者結合,能兼顧日常生活花費、風險控管與長期目標,找到屬於自己的投資節奏。
無論是剛起步的小資族,還是已經有穩健資產的中年族群,都能靠這個「三合一配方」,在投資路上走得穩又長。
---
【作者】林毓琇CFP
│證書: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、理財規劃人員證照、期貨業務員證照、衍生性金融商品證照、人身保險證照、產險證照、信託證照
│專長:投資理財、退休規劃、財富傳承
│經歷:銀行從業20年
│Email聯繫:林毓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