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有保了團險,我還需要買個人險嗎?
- 理財好聲音
- 9月1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作者:傅丞瀚
前陣子有位剛換工作的客戶私訊我,他問我:「新公司的團險內容看起來很完善,那之前買的個人保險是不是可以解約?」
這樣的想法,其實很多人都有過。畢竟公司已經幫忙保了團險,不用自己花錢又有保障,看起來好像很划算。
但我要很直接地說:「就算有團險,還是需要個人險!」
團險確實是一份不錯的福利,能讓員工多一層安心。只是,光靠團險,就好像下雨天只帶傘出門,可以遮一時,但遇到大風雨時,就未必夠用了。
接下來,就帶大家看看——團險和個人險到底差在哪裡。
團險到底是什麼?
團險就是公司當要保人,幫所有員工「一起買」的保險。
保障內容由公司統一規劃,大部分只包含一些基本保障,例如:意外險、壽險、住院日額補助。有些公司比較貼心,還會再加上癌症險或重大疾病險,讓保障更完整。
團險最大的優點,就是便宜又方便。因為是團體投保,保費比個人險便宜很多,甚至常常是公司全額負擔。對員工來說,只要一入職就自動有保障,不用體檢、不用健康告知,就等於多了一份「公司送的安全網」。
團險的限制與理賠眉角
很多人以為有團險就很安心,但其實裡面有不少限制,如果不了解,很可能到用的時候才發現不夠。
保障不跟人走
團險是公司給的福利,所以保障跟著公司走。一旦離職、跳槽或退休,這份保障就立刻消失。換句話說,年輕上班時用得到,但等到年紀大、最需要醫療保障的時候,團險早就不見了。
保障有限,缺口很大
多數團險的額度偏低。舉例來說,住院一天的補助大多只有 1000 元,但實際費用可能要 3000~5000 元。如果是癌症或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,花費可能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,團險根本撐不住。

理賠需要公司協助
要保人是公司,所以理賠時必須透過 HR 或承辦單位。流程常常拖很久,有時等到理賠金下來,已經過了一兩個月。
身故受益人不能自己決定
很多團險的身故受益人是寫「法定繼承人」或「依照勞基法順位」,沒辦法自己指定。也就是說,如果真的發生意外,理賠金的分配方式,可能和你原本的想法不一樣。
內容無法客製化
團險就像「公司幫大家點一樣的便當」,你不能挑菜或加料。單身、已婚、有小孩,需求完全不同,但保障內容卻是一視同仁。
總結來說,團險就像一份公司送的禮物,拿到當然開心,但能不能派上用場、能派多大用場,就要打個問號了。
個人險才是保障的關鍵!
既然團險有這麼多限制,那麼個人保險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。團險是公司給的「加分」,而個人險才是我們真正能掌握的「底線」。
延續性:保障跟著走
個人保單一旦買了,就算離職、換工作、甚至退休,保障都不會中斷。它才是能陪你一輩子的保險。
量身規劃:符合人生階段需求
不同階段需求不同,個人險可以調整,但團險卻做不到。

補足缺口:彌補團險不足
醫療花費最可怕的,就是永遠猜不到會支出多少。團險能幫的有限,遇到大病它往往力不從心。這時候,個人險就是後盾,把那些自費醫材、標靶藥物、長照開銷補起來,避免醫療帳單壓垮整個家庭。
資產與傳承:不只是保險,也是財務工具
個人險除了保障,還能發揮財務規劃的功能:
壽險可幫忙支付遺產稅,避免家人臨時賣房。
年金險提供退休後的穩定現金流。
透過指定受益人,保險金能直接傳承,避免家族爭議。
團險是加分保障,個人險才是底線!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:「有了團險,還需要個人保險嗎?」答案很清楚——需要!
團險很好,它就像公司送的一份禮物,讓你多一層保障,甚至不用自己掏錢。但再好的禮物,終究是別人給的;只要離職或退休,保障就消失了。
真正能陪你走一輩子、守護家人、確保遇到風險時不至於傾家蕩產的,是你自己規劃的個人保險。
加分的保障可以少,但底線一定要有。
---
【作者】傅丞瀚
│證書:CFP®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、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、信託證照、理財規畫人員證照、人身保險證照、產險證照
│專長:資產傳承、稅務規劃、退休金規劃、保單健診分析
│經歷:保險業14年
│LINE聯繫:傅丞瀚